第二十一章石匠充当开河役夫大材小用怨声四起(2)_隋炀帝传
笔趣阁 > 隋炀帝传 > 第二十一章石匠充当开河役夫大材小用怨声四起(2)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二十一章石匠充当开河役夫大材小用怨声四起(2)

  随着喊声,桥工们闪出一条路来。就见一队侍卫护着一顶小轿颤颤悠悠走了过来。那些士兵连忙收起刀剑躬身迎接:

  “恭候何大人!”

  轿帘掀起,里面走出一位四十多岁年纪的男人,虽然身穿四品官服,却不像常见的官吏那么威严。他走下轿子,并不理睬那些迎候他的士兵,细细地观察起正在修造的石桥来。一边看,一边不住地点头,赞许地自语说:

  “果然是巧夺天工!”

  看了一遍石桥,他走回来问聚在一起的桥工:“哪位是李春师傅?”

  士兵头目抢先回答:“禀大人,石匠李春刚刚抓到,正要押送州衙去见大人!”

  那人听了,脸色一沉:“抓?谁让你们抓的!我不是让赵州刺史派人来请李春师傅的吗?”

  小头目看事不好,赶忙解释:“大人,我们是来请李春师傅的,可是,他们……”他指指桥工们:“他们不让。”

  “真是一帮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粗鲁武夫!”何稠挥挥手,“这里没你们的事了,回州衙去吧。”

  士兵们灰溜溜地走了。

  何稠一拱手,对李春说:“下官来迟一步,李师傅受委屈了。”

  李春也拱拱手:“不敢。这在小民百姓来说,是常有的事,算不了什么。”

  何稠笑了,并不在意。又问:“不知李师傅听说过江南何家没有?”

  “当然听说过,天下工匠谁不知道江南何家?祖传技艺名闻四海!何稠大人的名字我也早就知道。”

  “那好。何稠这回到赵州来,别无他意。一是看看你造的石桥,二是向李春师傅讨教。”

  “何大人过谦了。天下工匠虽有南何北李的称誉,可是到了何大人这一代,已经是朝廷命官,而我们李家,却祖祖辈辈都是草民,靠手艺糊口,我倒是该向何大人请教!”

  “哪里,技艺不分是官是民,咱们相互切磋,怎么样?”

  “好吧。”李春也不再跟他客套,又转身对桥工们说,“弟兄们,别围着了,桥上的活儿耽误不起呀!”桥工们见李春已经没事,都放心地回桥上千活儿去了。何稠说:“李师傅的住处离这儿不远吧,能不能去那里说话?”李春有些为难,说:“茅屋又脏又破,恐怕不便接待贵客。”何稠皱皱眉头:“看看,又客气起来了。走吧。”说完,吩咐一队侍卫和轿子都等在这里,步行着跟李春朝他住处走去。何稠是江南人,祖上也是有名的石匠,听说和李春祖上还有同师之谊。时称天下石工之冠,江南何家,江北李家。何稠的父亲兄弟二人,何稠的叔叔何妥在京里做一个国子监祭酒的官,而何稠的父亲何通,仍继承了祖传的技艺,不同的是,何通除了凿石,更善长斫玉。何稠从小跟父亲学艺,他心灵手巧,又爱刻苦钻研,不仅学会了石工、玉工,又无师自通地学了织工、木工技艺,还习文墨,能诵读古籍。叔叔何妥见他聪颖灵巧,十几岁时就把他带到长安,先在宫中的细作署干活,研制玉器和金银饰物。

  在宫里,何稠第一次见到了西域出产的琉璃,就拿它雕刻饰品,十分精美别致。皇上和大臣们都非常喜爱。可是琉璃这种东西太稀少,得之不易。何稠又琢磨着用绿瓷凿刻出仿琉璃饰品,竟足以乱真。由于他技艺不凡,又忠心朝廷,被皇上看中,大业元年初,拜为太府少卿。皇上诏令开修通济渠,何稠又被委以开渠副监,专管运河河道的设计、测量和开挖事项。

  何稠随李春来到离石桥工地不远的一间茅屋,这间茅屋与桥工们住的工棚拥挤在一起。李春推开柴门,何稠探头往屋里看了看,摇着头说:

  “身怀绝技的能工巧匠,住所竟这样破陋,真是难以想象!”

  李春真想说:当年你的父辈祖辈做石匠的时候,住的不也是这么玻陋的茅屋吗?但是他没说出来,只说:

  “屋里实在无法落脚,就在门口的空地上坐坐吧。”

  李春从屋里搬出一张凉席、一张小几,在门前的空地上摆下,与何稠坐下来。

  何稠说:“早就听说李春师傅带领一班石工,在赵州汶河上早了一座亘古未有、十分精美的大石桥,我早就想来看看,只是未得闲暇。今日有缘,一饱眼福。百闻不如一见,赵州桥果然巧夺天工,不说绝后,确是空前,实在令人叹服。正如百姓传说的,堪称天下第一桥。李春师傅技艺奇绝,何稠五体投地。”

  李春说:“何大人是宫中巨匠,雕刻的玉器、饰物、建造的舆车、宫殿不止千万,皇上都极为赏识。我只不过修了一座石桥,与何大人的技艺相比,真有天壤之别,实在不值得一提。”

  两人寒暄了一番,何稠的话才转入正题,他说:

  “何稠这次来赵州,除了观瞻石拱桥,还有一个目的,就是请李春师傅出山。想必你也早就知道,大业皇帝诏令天下,征调民佚百万,开挖通济渠,沟通长江、淮河、黄河。何稠承蒙皇上重用,为开渠副监。这是旷古少有的工程,凭李春师傅一身绝技,要是去开河工地,一定更是大有作为!”

  李春笑笑说:“我说句心里话,何大人不要怪罪。如果像刚才那样,官府派兵来抓李春去充开河役夫,我不敢不去。而现在,何大人以礼相见,并不是威逼,李春实在不敢从命。”

  “这是为什么?”

  “何大人,我不过是个石匠,粗鲁愚钝,不懂礼法,又懒散惯了,绝不是当皇差的材料。”

  何稠诚恳地说:“你这是推托之词。何稠虽在朝廷做一个四品官,但管领的都是工程事务,从心里爱惜天下每一个技巧能人。你我二人虽说一个在山野,一个在朝廷,毕竟祖上有同师之谊。所以,今天想面进几句肺腑之言。以你李春的才技,若用在朝廷,品位绝不在何稠之下。当今皇上不同于文帝。文帝节俭省政,有功于休养生息,却不敢有大修大造的建树。大业皇帝早在年轻时候就有勃勃雄心,况且北却突厥,南平吴地,几个皇子当中,惟有他政声显赫。即位之后,又接承了文帝打下的这个国富民强的厚实基础,就更思谋着要大有建树作为,追比秦皇汉武,才有了营造东都洛阳、开挖通济渠沟连江河的壮举。这正是我们这些技巧人才大显身手的好机会。何稠想,李春师傅身怀绝技,埋没山野,实在太令人惋惜。”

  李春笑了,说:“何大人一片好心,李春至死不忘。只是我一个平常石工,不敢有非分之想。山间的石料很多,河上的桥梁却很少,只要有石料可采,能多造几座桥梁,方便世人,李春就是粗茶淡饭、茅屋柴扉过一辈子,也满足了!”

  何稠听了,无奈地长叹一声:“真是人各有志啊,何稠就不勉强了。”又问,“赵州桥修造得这样精巧,工地上定有不少能人。李师傅既然不愿出山,能不能推荐一两个人,帮我开修运河?”

  李春想了想,说:“有。唐山来的李通技艺不在我之下,刚才他还说要替我去开河工地。不知道何大人看不看得上。”

  何稠笑笑:“只要是李春师傅荐举的人,何稠一定看得上。”

  说到这里,何稠起身告辞,说诏命在身,且千里河段已经开工,不敢久留。临走,何稠对李春说:“李春师傅要有用得上何稠的事,请尽管直说,我一定尽力而为!”李春说:“我一个石匠,只要有石头,就万事齐备,不再有别的奢求。只是……何大人,开修几千里的运河,征调百万民伏恐怕难以应付。我想,一旦土木大兴,定会徭役不断,我这赵州桥也难安宁了。何大人如能在皇上面前美言几句,赵州桥未成,不派桥工徭役,好让我这十几年心血顺利完成,李舂就感激不尽了。”

  何稠痛快地答应:“我一定把你的请求面奏皇上。建好赵州桥,不光是造福赵州父老,或许能与南北运河一起,载入史册,彪炳千古,这是大隋治下两件不朽的盛事,我想皇上一定会恩准的!”

  最后,何稠又叮嘱李春,要催促李通尽早上路,到洛阳找他。运河引谷水、洛水到黄河的一段工程复杂,亟需用这样有技艺的人才。

  在东京洛阳,还有一项规模宏大的工程,与新皇宫几乎同时竣工,这就是显仁宫和西苑。

  请收藏本站:https://www.bioitx.com。笔趣阁手机版:https://m.bioitx.com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