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七章巨款_大风起兮云飞扬之帝国
笔趣阁 > 大风起兮云飞扬之帝国 > 第二百二十七章巨款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二百二十七章巨款

  朱厚炜这次发表的文章标题又长又恶俗,名字就叫《朝廷发行建设债券,数十名贵族、义商争相抢购》。看标题就知道,这篇文章主要就是介绍了前天购买建设债券的情况,不过在朱厚炜笔下,刻意夸大了各个购买者的光辉形象。

  若是只看这一篇文章,估计大部分人都会有些摸不到头脑,因为文中对建设债券的描写不多,只知道是提出铁路建设和上海新城的情况和建设债券的收益,其它的一概没有。不过在下面名为《建设债券与儒商》的文章中,立刻对所有读者心中的疑问作了解答,不但将发行建设债券的原因详细解说一遍,而且还极力称赞了前一篇文章中,购买建设债券众人的高尚品格。

  另外在这篇文章的标题和内容中,朱厚炜还第一次使用了‘儒商’这个词,称赞钱百万等几个大商人,在国家危难、困难之际,不计个人得失,冒着极大的风险购买建设债券,如此义举与儒家提倡的忠君爱国十分契合,也正合夫子教诲的孔孟之道,因此亦可称为‘儒’,再加上他们的身份,可以称之为‘儒商’。

  这两篇文章一出,所有人都已经不在乎它们都是用白话文写的了,朝廷百官因为是孔夫子的门生,平时最瞧不起的就是商人,但一旦同儒学连在一起,那就是高尚的事了。孔子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他们可以名正言顺的开工厂、做生意。而家有余财的人则四处打听,哪里能买到建设债券?因为朱厚炜在报纸上承诺,凡是购买建设债券的人,若是三年后不想持有建设债券。朝廷会原价收购,另外还有百分之二的利息,也就是说,相当于朝廷向民众借钱,而且还有利息可拿。

  随着报纸的发行和人们的传播,短短一上午的时间。整个北京城都在讨论建设债券的事。另外随着其它主要城市报纸的同步发行(因为有电报可以做到同步发行),以这些城市为中心,朝廷发行建设债券的事以不可思议的速度。很快就传遍了大明的大部分疆域。

  而趁着建设债券的这股热潮,在下一期的报纸上,朱厚炜再次发表文章。指出经大明皇帝朱佑樘恩准,建设债券将面向整个大明的所有臣民发行,不过建设债券的发行机构,却不是各地的官府衙门,而是设立在几个大城市中的大明皇家曙光银行。

  银行做为一种金融机构,发行国债本来就是它的份内之事,虽然现在银行业还十分弱小,业务面也很狭窄,影响力更是微乎其乎,不过朱厚炜却知道这一行业未来的发展前景。所以在建设债券的发行上,他决定交由银行来运作,以此来推动银行业的发展。

  这个消息一经公布,在各个大城市中设立的大明皇家曙光银行,从金州到武威,北京、成都、天津、青岛、福州、广州立刻被蜂拥而至的百姓挤爆了门,南洋的商人在得知这一消息后也在询问能不能买。为的就是早一点买到建设债券,一贯钱(一两银子)就能得到二十文的利息,虽然看起来不高,但却是稳赚不赔的买卖,反正铜钱(银子)放在家里也是放着,还不如换成债券吃点利息。而且朱厚炜还承诺。无论铁路和上海建设情况如何,这些钱皇家曙光银行都会还给大家的,所以不用担心钱打了水漂的问题。

  当然了,以上都是些普通百姓的想法,他们人数虽多,但手中的掌握的财富有限,真正赎买建设债券的主力军,却是刚刚发展起来的新兴工商业主们。

  相比只想吃利息的普通小民,工商业主们的想法要复杂的多。铁路建设与上海这个新兴城市的修建,不但加快产品的流通速度降低运输成本,不管是人员流通还是商品流通用铁路都是极大地方便,对时间就是金钱的商人来说那是原来想都不敢想的事。上海这座新兴城市一旦建成,那就是大明外贸商品出口的最大集散地,一百年后上海这颗东方明珠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金融、商品进出口、码头泊位、人口的特大城市。商品外销受到影响,无数与出口商品相关的工商业将受到影响,甚至产生了商品滞销的现象。

  一个产品的销售受到影响,与它相关的各个产业都会受到影响,这就是所谓的产业链,牵一发而动全身。也正是因为如此,大明近三分之一的商人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都急切的希望大明铁路和上海早日建成。

  在这种想法下,又知道建设债券就是朝廷为修铁路和建上海做出的筹款之举,所以无数商人慷慨解囊,无论平时对手下人多么吝啬的商人,这时也会表现出自己大方的一面,拿出珍藏的财物换取建设债券,因为这关系到他们的切身利益。当然了,商人们之所以有如此高的觉悟,也有报纸的详细解说有关,否则以现在大明商人的文化水平和大局观,恐怕能有现在一半的人购买债券,就已经算是奇迹了。

  不管无论人们是出于什么目的购买建设债券,朱厚炜筹款的目的总算是达到了,第一期发行的两千万两建设债券,很快在几天内被抢购一空,之后不得不又增发了一千万两,却也顶不住大明有钱人的需求,当朱厚炜还想再增加发行的时候,王鏊和户部尚书周洪谟来朱家庄找到了他。“蔚王殿下,千万不可再发行建设债券了,否则恐怕日后咱们户部可还不上啊!”户部尚书周洪谟一见到朱厚炜,立刻一屁股坐在椅子上,苦着脸叫道。

  “周尚书说的不错,钱多了虽然是好事,但殿下你给的利息也太高了,三千万两白银的几乎都快抵的上一年的税收了,算上两厘的利息,也就是最后要多还出去六十万两,朝廷可是亏大了!”王鏊却是痛并快乐的说道。他做梦都没有想到,朱厚炜竟然能一下子搞来三千万两,如此巨大的数额,别说是修铁路、建上海了,若是全部用在大明的基础建设上,大明的水利工程修完都够了。

  “呵呵,两位放心,以钱生钱才是最快捷的赚钱方式,不就是多出六十万两的利息吗,只要你们放心将钱交给银行运营,等铁路和上海建设一完成,保证能给你们赚回来!”朱厚炜满不在乎的说道,虽然他没在银行工作过,也不知道银行业的利润有多大,不过想想后世那些金融寡头所拥有的财富,自己用几千万两赚取百分之二的利润,想必应该不是什么难事。现在你跟他们讲什么预期收益、债券估值、市盈率等等那是对牛弹琴,股份制和股票、债券交易那就更超前了。听到朱厚炜的保证,王鏊和周洪谟都松了口气,现在朝堂上下对这位蔚王殿下赚钱的本事,几乎全都是心服口服,三千万两都能在弹指之间搞到手,更别说区区六十万两了。

  不过轻松之后,王鏊却又好心的提醒道:“殿下,你用铁路和上海的收入预期换来三千万两固然是好事,不过据我所知,铁路建设还有许多不确定因素,如当地的土地征用,当地百姓害怕破坏风水等问题。如此说来,你用一份预期,卖出去三份的价钱,若是以后建设出现问题买债券的人全都向你索要债券资本,到那时恐怕你不好收场啊?”

  “多谢王伯父(王鏊是朱佑樘的侍讲又是成化、弘治两朝老臣朱厚炜不敢托大)的提醒!这个问题小侄之前已经算过,购买债券的人中,真正想要长期持有的人并不多,不过在小侄看来,南洋和欧洲的商人他们都看好大明的发展前景,希望能购买债券但这次是第一次发行只针对大明百姓。再说即使出现了问题我也有澳大利亚金矿和朝鲜的铁矿这还是问题吗?”。

  任何事情都要有个度,朱厚炜也深知这一点,三千万两已经不少了,大明一年的国库收入也就比这多了一点,再加上周洪谟和王鏊亲自找来,所以朱厚炜最后还是答应,建设债券就暂停发行,先将这次的资金用上再说。

  达到了自己的目的,王鏊两人本来准备要告辞的,不过王鏊忽然再次提醒道:“蔚王殿下,这次你一下子搞了三千万两,功劳自然不必说,不过你这次惹出的乱子却也不小,要不是陛下一直帮你压着,再加上许多朝臣看在这三千万两的面子上,也都偏向于你,否则就算是以你是皇子,大明各地的王爷眼红闹起来要求分利恐怕这次也不好收场啊!”。

  请收藏本站:https://www.bioitx.com。笔趣阁手机版:https://m.bioitx.com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