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六章工业示范区_大风起兮云飞扬之帝国
笔趣阁 > 大风起兮云飞扬之帝国 > 第九十六章工业示范区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九十六章工业示范区

  弘治十八年(1505年)四月二十二日,就在宣府的鞑靼俘虏押解到达北京的时候,朱厚炜在青岛又开始忙碌起来。

  在青岛城里新建的工厂小区里,经过八个多月的建设,厂区围墙和四栋比较宽大的厂房主体已经完工。

  不要以为高大的城墙里面都是街道房屋,那个时候人口很少,城里有庄稼地是很正常的。北京的外城,就是崇文、宣武区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还是有不少庄稼地、空地的。遍地高楼大厦是最近二三十年的事情。

  由于使用了钢铁型材制作的人字梁,厂房显得很宽阔,虽然不能和后世现代化的厂房相比,在明代已经是少有的大厂房了。原来规划的,用于管理的办公楼、旁边的速成培训学校以及生活区尚未建设。

  整个工厂区还是一片建设工地的景象,地面不平整,到处都是建筑材料,有角钢、钢板、钢筋、大量的砖瓦、沙子,还有从北直隶运来的水泥。青岛城中不便建设水泥窑这种高污染的工厂,北直隶又有现成的官府水泥厂,所以就从那里运来需要的水泥。

  随着朱厚炜来到这里的工部刘璋、曾鉴两位侍郎两人看什么都新鲜,不断的提问,朱厚炜也耐心的解答。

  他们问钢铁型材,朱厚炜就要先解释什么是钢。

  钢,早就有了,最早见于那些稀有珍贵的宝剑,钢的名字也早就有了,但是古人很少用‘钢’这个字,多用宝铁、錬(音lian)铁、盘钢称呼,概念混乱。古人得到钢是很不容易的才有百炼成钢的说法,这么多钢材堆在那里,他们就搞不清那是什么。

  跟随朱厚炜到青岛的轧钢厂主事孙和鼎通俗易懂的解释道:“生铁进一步冶炼、提纯就成了钢,就是制作宝剑、刀剪的那种材料。经过碾压加工就成了这种钢材,这种碾压加工就叫做轧钢,轧钢是钢铁业的重要产业。如果没有轧钢,我们就只能有方形的钢锭,需要什么就用铁匠炉锻打,铁匠炉能打造出这样的钢板、角钢吗?”

  这二位出神的听着,看样子似懂非懂。给他们解释水泥时倒是一下子就明白了,因为白灰他们是知道的。

   厂房中已经开始安装设备,第一个厂房是机械加工厂,它的设备已经安装完毕,吊装设备采用人工葫芦吊并且开始工作了,这种简易吊装设备广泛用于野外、码头、船舶的吊装需求。

  基本建设也有不少需要机械加工的工作,有了加工能力就方便了很多。这个微小的机械厂的设备特别简单,除了用于动力的锅炉和汽轮机之外,机床很少。

  机械加工需要稳定的速度,所以采用的是蒸汽轮机。

   主要的机床是一大一小两台车床,一台牛头刨床,一台钻床。然后就是几个钳工工作台,两个简单的砂轮机,和一个用于划线、找平的平台,它有一米宽两米长。还有一台放在车上可以移动的气焊(用电石)设备。

  此外,为了给机械加工厂找一个产品,让他能够盈利,特意安装了一台水压机。为了它,在院子里需要建一个水塔和引水抽水的泵站。还有用于热处理(就是回火、淬火)的炉窑和水池。这些设备是用来生产铁锹的,热处理工艺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中就有记载。

   铁锹是万能的工具,在这个时代具有提高生产力的巨大意义。铁锹是热销产品,自然不愁市场。现在皇家和朝廷共同经营铁器不存在专卖问题,工具类、生活必需品的铁制品开始公开销售了。

  这一套设备不算多,却是北方地区加工能力最强的加工厂了,绝大部分的金属加工它都可以承担。

   看到这些轰鸣转动的钢铁怪兽,刘璋、曾鉴二人目瞪口呆,这是什么东西,自己还会动,声音轰鸣。

   蒸汽机动力的厂房噪音极大,说话根本听不清。朱厚炜示意他们自己看,注意安全,同时派了一名雇员跟着,别出事故。自己就去忙自己的工作了,他要视察这些设备的安装有没有隐患这是示范区,不能出问题的。

  有些部位要设置防护板,护栏,因为以后会不断的有外行人来参观,不能出事故。还有计量室里面的各种测量工具,是否齐全。管理人员、工匠人数够不够等等完成这些工作后,他领着恋恋不舍的刘、曾二人出了厂房,来到安静的地方,朱厚炜才向他们解释这是设备是干什么的。

  朱厚炜说:“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说的是做工需要工具。刚才二位看到的是制作工具的机器。这些机器本身也是用他们同样的机器制作出来的,所以他们聚合在一起可以统称为工业母机。就是制作机器的机器。比如下面一个厂房里安装的纺纱织布的机器,就可以用工业母机来制造。”

  这二位听得云里雾里一般。

  第二个厂房里是一套小而全的棉纺织设备,也可以用于麻纺、毛纺。全到什么程度呢?从籽棉加工开始,直到印染出成品布,各个步骤的设备都有了。

  山东是产棉区,原料不愁。从农民手中收购来的籽棉首先要去棉籽,这里第一台设备就是用蒸汽机(也是采用蒸汽轮机)带动的轧花机。完全使用钢铁部件组装的轧花机,每个工作班次(就是8小时)可以轧花五石(六百斤)。 看到这些纺织设备,刘璋、曾鉴二人轻松了不少。虽然机器采用的很多钢铁部件,但是这些机器他们是见过的。大明朝工部的知识分子掌握的知识,也不完全是诗词歌赋,民生要领的东西还是知道的。不同的是,这里的机器样子有些变化,运转速度更快了。

  接下来是弹花,就是使棉花蓬松均匀。手工弹棉花大多数人都见过,一个一丈多长的大吊弓,工人手持一个锤子弹得蹦蹦响,也很有节奏,花絮漫天飞舞。这种手工弹花一天最多可以弹10斤棉花。明朝已经有了简单的箱式弹花机(用旋转的方式弹花),工作效率大约是每天100斤左右。成都的皇家曙光纺织厂用钢铁部件改进了箱式弹花机,并且使用蒸汽机动力,每个工作日可以弹500斤棉花。

   弹花之后便是纺纱,这里安装的大纺车是皇家曙光纺织厂的50锭的大纺车,蒸汽机动力。明代的木制水力大纺车已经具备了几十个锭子的能力,并不是只有英国的珍妮纺织机采用这种方式,这个纺车只是依样画葫芦,原理相同,扩大了规模,增加的速度。

  然后是织布机,明朝的织布机械已经是世界的顶尖水平,曙光纺织厂只是使用了更多的金属部件,并且零部件加工的更精细,采用蒸汽机动力。效率也是有了很大提高。并没有追求突破时代的改进提综开口、梭子运动方式等等的技术。

  刘璋、曾鉴二人看得明白,也不停的指指点点议论着。

   印染机械就是把老式染坊里的大染缸(看过电视剧“大染房”就知道)变成了大铁槽,底部用燃煤加热控制温度,从老式的浸泡式,改为从铁槽中拖曳过去,然后漂洗烘干,变成了流水作业,从而提高了效率。整个厂房中印染设备占据的大部分面积。

   这个年代还没有印染花布的技术,至多是蜡染印花,就是名为蓝印花布的那种。更多的花色要靠刺绣完成。所以也没有印花的印染机器。

  从生产的角度看,这些设备安装在一起是不合适的,它的每一个部分就是一个产业,这样才能专业化,提高效率,便于管理。朱厚炜这种做法与其说是工厂,不如说是纺织机械展览馆。他的目的不是生产牟利,而是引导大明的纺织业走向机械化。从利润角度说,他就是在卖设备,卖技术。

  这么复杂的机械设备,不是短时间可以安装调试完成的,至少还要一两个月之后,这些机器才能开动起来。但是第三个厂房已经开始进行工人培训了,最多十几天后就可以投入生产。

   这个厂房里就是草帽辫生产厂,这个厂子的管理人员也是最早安排的,北方芦苇、麦秸秆原料都不缺的采购已经在进行中。产品的销路准备以外贸出口为主,内销需要逐步打开市场。因为,对于大明朝来说它还是个新产品,草帽辫可以制作草帽、兜子、篮子、扇子,只要产品做得精致自然会有销路。

  在南洋、西方的上层人士中,特别是女士中间,花样翻新的草帽是有销路的。篮子、扇子在普通市民中也有市场这些都是后世的经验,朱厚炜知道草帽辫是后世华北平原上的一宗重要出口产品,热销了数十年,直到品种繁多的化纤产品占领市场为止。

  编织厂还特别组成一个技术组,专门研究新花样,什么带孔洞的、有锯齿边的、吉祥花纹的。在研究草帽花样方面朱厚炜提供了一批图样,因为能够了解西方审美观点的只有朱厚炜,别人都不懂。只有等张彩他们回来才能进一步了解西方的需求。

  这种柔韧洁白的麦秆织物西方人很喜欢,南洋的上层人物也很流行,因为那里气候炎热,有身份的人总不能戴上一个斗笠吧?

  编织厂虽然还没有开工,但是工人已经招收不少,正在培训,厂房了熙熙攘攘的很热闹。编制的样品也是有的,在那边挂了一大排。这种手工业一眼就看明白,没有什么深奥的东西。

  朱厚炜给刘璋、曾鉴二位介绍:“这就是麦收后的废弃物麦秆,北方的冬小麦今年种的不多,已经开始麦收了,这些麦秆是我们刚收购来的。农民们多了一项收入,自然是抢着卖给我们。这种编制产品主要是销往南洋,我们有专门的店铺收购,有多少要多少,不愁销路。北京也可以生产,我们包销。

  其实这只是一个启示,编织业还有很多,比如柳条编制,柳编织产品我们照样包销,因为南洋柳树很少见,这种产品到那边用处也很大。还有其他行业也可以这么办。

  有了这些产业,农民、底层的黎民就有了新的劳作机会,有了新的收入来源,不是单一的做佃户种地了。衣食无忧的人们还会造反吗?还会上山当土匪吗?”

  请收藏本站:https://www.bioitx.com。笔趣阁手机版:https://m.bioitx.com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