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9、南北震动_五代河山风月
笔趣阁 > 五代河山风月 > 229、南北震动
字体:      护眼 关灯

229、南北震动

  五月的最后几天,数万周军齐聚瓦桥关城内外,接连的胜利让诸军士兵士气高涨。

  就在这大好时刻,也出了一些令人头疼的问题,水军被困在益津关南面了。

  随着大军北上,水道越来越窄,五月底,司超率领的水军前锋一艘齐云战舰因为河道变窄无法前进,再往前就会被卡住。

  可狭窄的河道也无法允许大船掉头,于是所有的水军战船一百多艘都被困在益津关南面十几里的河道中,前进不得。

  船上有大量辎重,大量粮草和一千前锋水军,原本是想一路往北到达幽州附近的。

  现在看来这个计划已不可能,于是史从云果断下令,让水军弃船上岸,船上的辎重粮草全部就近搬到益津关城中去。

  同时让闾丘仲卿迅速南下,召集河北民夫,重新从瓦桥关方向开辟后勤补给线。

  这条道已经被大军打通,沿途州县全被周军拿下,没有后顾之忧。

  还立即给官家上书请罪,也说明了这里的情况,如果他不自作主张,那么前方数万大军可能会有补给困难。

  好在瓦桥关中辽军也囤积了不少的辎重粮草,大军陆路补给也有不少,能支撑十多天,以备后续的作战,不至于水路一断补给就开始跟不上,完全有时间做出应对。

  而且史从云心里多少有这样的准备,因为北方不是南方,这里的河让周军大船掉头都做不到,不是南方那种动不动就数里宽的河面。

  后勤问题解决,第一阶段全面进攻,闪电出击也已经结束,接下来的战要怎么打需要重新组织部署。

  史从云经常说,最好的防御就是进攻这句话在战术层面有用,在战略层面却是不行的。

  历史上因为没有长远考虑,只知道愣头青打一波,结果看起来节节胜利,等到对方反应过来,趁着己方兵疲粮少一波反扑直接团灭的例子可太多了。

  等到敌人从惊慌失措中回神开始反扑时,接连打仗进军,已经精疲力尽,粮食补给困难的大军遇上敌军严阵以待的反扑军团,肯定凶多吉少了。

  面对一个大体量又无法短时间内彻底消灭的敌国时,不做好防御的准备就贸然发动进攻,后果肯定是很惨烈的。

  好在将领们基本都是冷静的。

  史从云想到历史上官家拿下三关之后想继续北进,一鼓作气拿下幽州,全部将领都反对。

  众将理由是他们打得顺,但辽国主力大军根本没来,如果贸然北上撞上辽国主力,前方坚城幽州又短时间内拿不下,大军会十分被动和危险。

  看来现在诸将的想法可能和历史上差不多。

  史从云感慨,毕竟现在这些将领各个都是身经百战的,历经五代十国乱世的,军事经验丰富,和后来北宋后期的将领不同。

  他们虽然接连胜利,但这一路打的都是辽国南院的地方士兵,说白了就是各地招募的乡兵,都是除契丹族外的各族人,以汉人为主,还有渤海人,沙陀人,奚人等等。

  唯一正规一点的只有乾宁军。

  这些都不是辽国的核心战力,这些年来辽国南征北战开疆拓土的主力是北院的契丹精锐大军,在北面草原上,十三年前兵入大梁的就是他们。

  到目前为止周军进展十分顺利,可与辽国主力没有任何交锋,压力尚在。

  当晚,史从云在瓦桥关驻扎下来,随后召集诸将到城中府衙大厅赴宴议事。

  史从云让人去瓦桥关旁边村子里跟老乡买了只羊来,宰羊宴请诸将,军中粮草补给中也有一批活羊,但身为大帅公私要分明。

  老爹史彦超、向训、慕容延钊、罗彦环、申知义、邵季、王仲、张正涛、符昭愿、潘美、赵匡胤、王全斌等尽数到齐。王审琦、董遵诲、司超、王环也骑马从北面赶来赴宴。

  这不只是宴会的事情,主要是要解决接下来怎么打的大事。

  大家都是军中汉子,坐下之后都张牙舞爪吃喝起来,等吃得差不多,上座的史从云才问起:“接下来怎么打,大家有什么意见。”

  说起着这个,大家都放下手中碗筷,抹了满嘴油水,认真起来。

  在史从云这,大家也不是第一次跟着他打仗了,由于他长期养成的习惯,大家都不惧场,纷纷踊跃发言,向训先起身:“大帅,某觉得拿下益津关就够了,再往北于大军不利。

  辽国主力我们到现在还没有看见,如果我们北上幽州,毫无依托,到时幽州坚城久攻不下,粮道漫长,士气顿挫,如果正好这时候辽国大军南下幽州与我们决战,将会使我们陷入两面受敌的不利境地,很有可能招致大败。

  末将觉得应该据守益津关,瓦桥关,淤口关,做好应对辽国大军反扑的准备,这样我们就能完全占据控制三关以南的土地,等这些土地经营打理好了,来日再度发兵幽州,距离前线不过二百里(一百公里),直接从关南之地补给,粮草补给容易,大军北上无后顾之忧,才能一举拿下幽州。”

  向训说完不少人都出声表示赞同,随后王审琦也发言:“大帅,要么拿下幽州,要么干脆不打,没幽州三关以北土地拿下也不守。

  末将也觉得打幽州太危险,如果辽国大军南下和他们打一场是最好,可现在不知道辽军主力何在,有什么打算,反而很危险。”

  王审琦说完坐下,史从云点头,其实最怕的就是这种情况,打仗不怕敌人多,不怕敌人厉害,就怕完全不知道敌人动向。

  史从云见老爹神色有些焦急,看来众人中只有他盼着继续往北打,不过老爹没开口。

  赵匡胤站起来,“大帅,打幽州大军需全军北上,数万大军一旦北上撤退就没那么容易了,末将觉得契丹大军来了可以与之决大战,但不能在幽州城下打,否则对我们十分不利。”

  史从云点头,赵匡胤说到点子上了。

  周军并不惧怕辽军,但打仗不能这么打。

  他想到淮海战役前期时,杜聿明的部署是以部分兵力坚守前方坚城,把机动兵团布置在后方。

  意图当解放军南下攻击某一坚城顿挫时,出动后方机动兵团来行决战。

  这种部署是十分高明的,不过杜聿明的思想并未得到贯彻,国军很快摆了一个传说中的搞笑一字长蛇阵,形成处处挨打的局面,这点和大宋的边军布置倒是有异曲同工之处。

  大宋有没有八十万禁军,那肯定没有,很多是将领官员吃空饷的,但大宋的边军巅峰时可能是接近八十万的。

  史从云只觉得那样的部署搞笑,就和国军的一字长蛇阵一样,自己把战争主动权交给对手。

  他不够博学,不够多识,但很有悟性,这么几年的战打下来,结合以前看过的李得胜兵法,他已经有了自己的战争理解。

  主动权的争夺很重要!

  史从云抬手制止众人的争论,起身准备说话,大帐里瞬间安静下来,其实这场仗的打法他已经有了心里的设想。

  “你们说得很有道理,这道理我也明白。

  我们大周的将士不惧契丹人,不是打不过,是不能去幽州打,屯兵坚城之下,拉长补给线本就是大忌。

  这样做就还会把主动权交给契丹人。

  我们在幽州南面,契丹人要防守的地方很多,如果想救援就必须分兵,他们不知道我大军主力所在也不敢轻举妄动。

  而一旦到了幽州城下,我们就必须聚集一处,让契丹人完全没了顾虑,只用集中兵力攻我们一处就成,等于被动挨打。如果那时前方的幽州坚城还不能迅速拿下,那么前有守军,后有援军更是雪上加霜。

  这就是此战的难处!

  所以我最怕的是辽军按兵不动,如果他们南下来行决战反而最好。”

  这就是当下打幽州的难处,战场是处在战争迷雾之中的,他们不知道辽军主力何在,辽军主力到了哪里,有什么打算。

  反过来辽国人也不清楚,所以在发现他们大军主力之前,辽国人也是心虚的。

  可问题在于幽州那样的坚城就像太原,像寿州,一时半会儿拿不下,想打就必须全军北上,用大量部队保护攻城部队。

  一旦那样做,他们主力暴露,那辽军就毫无后顾之忧了,不怕被他们偷袭设伏,不怕一不小心撞上他们的主力而全军覆没等等。

  大军屯兵幽州城下,辽国就完全了解他们的意图,知道他们的动向,只用调集四面八方的部队全部驰援,围着打就成,他们全盘变成被动防守,再无战争主动权。

  这是史从云最怕的一种情况。

  所以他怕的不是辽军大举南下,而是怕辽军按兵不动,等着他们打幽州。

  这就和杜聿明设想的战略有有异曲同工之妙,把机动兵团摆在后方,让对方攻击坚城,这样兵力就会汇聚,待到对手在坚城下攻击顿挫,立即出动后方机动兵团与之决战。

  这是战场主动权的争夺。

  众将没有说话,而是看着他踱步。

  “战在我,非在贼也!

  我们绝对不能被辽国牵着鼻子走,也不能把主动权交出去。

  所以这场仗我们要打,要与辽国大战,但不能在幽州城下打。”史从云一句话定下基调:“我做三层部署。”

  “中军主力控鹤军两万人,神火都两千人囤驻瓦桥关,由我亲自率领,王全斌、王仲随我为副手。

  控鹤军精锐骑兵五千驻扎东面文安县,由史彦超率领,高怀德为副。

  罗彦环率控鹤两个军四千人驻守淤口关。

  驭浪水军五千人依旧由司超,王环率领,扼守独流口。

  王审琦,董遵诲你们的八千人依旧在益津关固守。”

  众人认真听着,说到这史从云看向没有分配任务的三人,向训,慕容延钊和赵匡胤。

  这是他觉得最最有想法的三个人,用兵也很稳重成熟。

  “赵匡胤!”

  “末将在!”老赵激动起身拱手,之前的战争他都没有参与,正急着立功呢。

  “你率龙捷军精锐骑兵三千,驻独流口。”

  “诺!”

  “慕容延钊,向训。”

  “末将在!”慕容延钊和向训起身拱手道。

  “你门各率控鹤军步骑兵两千,慕容延钊出益津关向北攻击涿州,向训向北攻固安,打下之后可以继续向北,到达幽州城下都行。”

  “诺!”两人拱手应下。

  部署说完了,史从云随即说出作战设想。

  “不能在幽州打,我们就在幽州南面打。

  慕容延钊和向训两路军不必以攻城略地为只要目的,你们的目的是诱使辽军南下,如果遇到辽军主力,保存实力经益津关南下。

  到时如果辽国大军想要往南收复失地,只有两条路可走,益津关或淤口关,益津关道路宽阔,他们更可能走那里,不过淤口关那边也不能松懈。

  一旦辽军主力到达益津关,王审琦和董遵诲,你们必须全力守住。”

  “诺!”两人拱手。

  “待辽军汇聚在益津关下,攻城受挫,我亲率大军从瓦桥关北上,老爹那边从文安县北上,司超、王环从独流口西进,一同在益津关下夹击辽军。

  赵匡胤率精骑走淤口关往北,突袭固镇截断辽军退路。

  同理如果敌军走淤口关,我们就合兵淤口关。”

  “诺!”众人齐声答应。

  “如果战事顺利,打掉辽国大军,我们乘胜北上,向北进军。

  如果战斗不利,则全军退守三关,保住已经打下的关南之地。”史从云严肃道:

  “当然,还有最后一种情况,如果辽军非常聪明,根本不南下,就等着我们去打幽州,那么我们也不进军,就看谁更有耐心!”

  这就是他的战略部署,和杜聿明的战略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部署上稍微复杂,直白的说就是让出一个必经之路上的坚城来给敌人打。

  为了打开通道,攻下有大量守军的坚城,辽军必须把各处分散的游骑和兵力集中在益津关方向。

  这样辽军的优势就完全消失了,他们的主力位置也暴露无遗。

  到时史从云就出动后方早已严阵以待的各个军团,北上迎击辽军,与他们行决战!

  若说正面决战,周军是从来不惧契丹人的,这样主动权在他们手中,打仗也从契丹人擅长的分兵游击变成了周军所擅长的大军团决战!

  当然,最坏的情况是辽国也有高明人物,也打起和他一样的主意。

  想让他们去打幽州,等大军屯兵城下攻击坚城顿挫时出动幽州北面的机动兵团行决战,那就会陷入一种双方都不敢出动大兵团的尴尬局面。

  到时就只能比耐心,比谁耗得起了,就变成国力比拼了,那是最坏的情况。

  因为现在的大周三分天下有其一还没做到,人口和国力肯定是耗不过辽国的。

  正当史从云在北面大规模调动部署大军,处心积虑一点点计算,废寝忘食的时候。

  周军十几天内接连夺取宁州、莫州、瀛州、文安县、平舒县、乾宁军、独流口,破淤口关、益津关、瓦桥关三关的消息已经往南往北快速传开。

  一时间南方周国沸腾,北方幽州震恐,各路官道上飞驰快马奔向四面八方,带去这个几家欢喜几家愁的天大消息,天下震动,一场更大风暴正在酝酿........

  .......

  (章节评论中附上河北局势图和史从云进军图,方便大家理解)

  请收藏本站:https://www.bioitx.com。笔趣阁手机版:https://m.bioitx.com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